谁在鼓吹“贷款不用还”? 小心成为“职业背债人”
- 2025-07-29 00:13:21
- 914
转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
刘珈如
新闻:金融监管总局警示“职业背债”陷阱,媒体揭露骗贷黑产链
近期,一种以“贡献征信、轻松赚钱”为诱饵的“职业背债”骗局频现,一些消费者因轻信“只贷款不还钱”而身陷巨额债务,甚至面临信用破产、刑事追责等严重后果。
有媒体披露了一起典型案例:在福建某村,53岁的黄某礼被中介包装成“优质客户”,通过伪造工作证明、虚构银行流水、假冒装修、造假毛竹贷等一系列手段,从三家银行骗取四笔贷款共计48.2万元,最终因无力偿还沦为“职业背债人”。
在当地像黄某礼这样被不法贷款中介“包装贷”出来的“职业背债人”还有不少,比如:村民陈某军背了41万元,村民王某长背了四笔贷款共计72.8万元,村民陈某壮背了两笔共86万元等等。
“职业背债”骗局常以“无需还款”“短期高收益”为噱头,诱导消费者以本人名义办理贷款,而贷款所得则大部分被不法中介抽取高额“手续费”。为骗取银行资金,这类中介往往提供虚假收入证明、银行流水、工作单位证明等“包装材料”,将并不具备贷款条件的人冒充成“优质客户”。在一些已经披露的案例中,非法中介、炒房客、甚至个别银行客户经理“里应外合”,层层瓜分贷款,银行贷前、贷中、贷后“三查”机制形同虚设。
一旦贷款批下,所谓的“酬劳”只是冰山一角,债务的重担却压在背债人头上。背债人不仅面临银行催收、罚息、诉讼,征信记录也严重受损,今后获取金融服务、就业出行都受到限制;更有甚者,因参与伪造材料、骗取贷款等行为涉嫌诈骗、非法集资,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专门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增强风险意识,远离“职业背债”陷阱。目前,公安部与金融监管总局正联合开展打击金融领域“黑灰产”的专项工作。
麻辣财评:斩断“职业背债”黑产链,对金融骗贷“零容忍”!
“职业背债”不是个体违规,而是一种伪造信用、套取资金、转嫁风险的系统性金融欺诈行为,必须高度警惕、重拳整治。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与人民银行联合印发的《全国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2025年版)》提出,要对违法违规获取信贷资金、骗取财政资金、提供虚假材料等行为,依法纳入信用惩戒范畴。虽然目前“职业背债”尚未作为独立条目明确列入,但其本质行为正不断触碰这一清单所设下的法律红线。清单的发布,是信用体系治理向纵深推进的重要体现,也为“职业背债”这类打擦边球的灰黑操作提供了制度封堵空间。
7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今年上半年司法审判工作主要数据,全国法院新纳入失信名单103.3万人次,同比下降2.46%,连续五个季度下降,反映出信用惩戒体系效能正逐步释放。下一步,有必要通过典型案例、司法判例明确边界、压实责任,推动将严重失信骗贷行为纳入跨部门联合惩戒范围,形成震慑效应。
防范“职业背债”乱象,还须金融、监管、公众三方合力。金融机构要守住风控底线,强化贷前审核和贷后管理,严防内部人员与非法中介勾连;监管部门要完善信用惩戒机制,严打“包装贷”行为,打击伪造收入、流水等“材料工厂”,并借助大数据、AI技术推进信息联网核验,实时识别“多人同址申贷”“流水雷同”等异常;公众则应擦亮眼睛,认清“轻松贷款”“借名赚钱”等虚假宣传,珍惜个人信用,理性借贷。
- 上一篇:医生回应女子质疑拆线器械未消毒
- 下一篇:中美经贸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