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近40年! 恩智浦中国战略全面升级: 打造全国产供应链!

  • 2025-07-09 20:13:12
  • 375

2025年7月2日,恩智浦在中国大连举办“汽车领导力媒体开放日”活动,分享了恩智浦在“汽车电子技术创新”与“供应链本地化”等方面的布局,并宣布恩智浦中国战略全面升级,展示了恩智浦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

一、中国市场已成全球汽车芯片厂商必争之地

近年来,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自动化的加速,电动汽车对于半导体芯片的需求正呈现高速增长。

从所需的芯片数量来看,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一辆传统燃油车所需汽车芯片数量为每辆车600颗至700颗,而一辆普通电动汽车所需芯片数量约为1600颗,而一辆智能化程度更高的电动汽车则可能需要超过3000颗芯片。

从所采用的芯片的价值量来看,根据Omdia的估算,传统燃油车中半导体的单辆车价值约为490美元,而电动汽车的半导体单辆车价值有望增至950美;赛迪研究院的数据则显示,目前燃油车单辆车中的半导体平均价值为350美元,而纯电动汽车单辆车当中的半导体价值可达770美元,高端电动汽车单辆车当中的半导体价值则有望超过1500美元。

在电动汽车对于汽车芯片需求的高速增长的驱动之下,全球汽车芯片市场规模也在快速增长。市场研究机构Market.us的最新发布预测报告显示,全球汽车芯片市场预计将从2024年的485亿美元增长至2034年的187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4.5%。这一增长主要来源于汽车电气化、自动化和车联网的加速演进。

而从全球电动汽车市场规模和增长趋势来看,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全球电动汽车展望2025》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达1700万辆,同比增长约25%,首次占全球汽车市场20%以上。其中,中国市场2024年电动车销量超过1100万辆,占据全球电动汽车总销量的64.7%,占据中国整体汽车市场销量的约50%。

进入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增长势头依旧强劲。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动汽车产销累计分别完成318.2万辆和307.5万辆,同比分别大幅增长50.4%和47.1%,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在汽车新车总销量中的占比达到41.2%。按照这一趋势来看,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的产销量都将有望突破1500万辆,在国际能源署预计的全球2000万辆电动汽车总销量当中占比进一步提升至75%。

显然,目前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了全球规模最大、增速最高的电动汽车市场,对于汽车芯片的需求也是高居全球之首。中国市场也成为了全球头部汽车芯片厂商最为核心的市场。

特别是自2024年欧美汽车市场增速下滑,市场需求疲软,导致英飞凌、恩智浦、意法半导体等汽车芯片大厂业绩下滑,甚至还出现了大规模裁员的背景之下,高速增长的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则成为了它们为数不多的能够保持增长的区域市场,也是它们接下来恢复业绩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以恩智浦为例,其2024年财报显示,该年度全球总营收为126.1亿美元,同比下滑5%。其中,中国区销售额同比增长越4.1%至45.6亿美元,在总营收当中的占比也由上年的33%提高到了36%,远超美洲(14%)、欧洲中东非洲(22%)及其他亚洲地区(28%)。

恩智浦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兼中国事业部总经理李晓鹤也指出:“中国的汽车工业代表了全球领先的技术。中国工业市场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8%,汽车市场的GAGR则达到10%以上,高于全球平均增长率。更重要的是,近年来,我们在中国看到了很多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比如中国的电动汽车产量和销量都占据了全球70%的份额,全球76%的电池也产自中国,40%的灯塔工厂在中国,全球最大机器人企业中的56%也在中国。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创新的领导者,而很多最先进的技术是在中国市场有效落地。”

对于全球头部的汽车芯片厂商来说,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了能够影响它们未来成败的“必争之地”。

2、恩智浦中国战略全面升级:在中国为中国,在中国为全球

从1986年进入中国市场至今,恩智浦在中国市场已经深耕了近40年的时间。目前,恩智浦在中国14个城市设有办事处、拥有6个研发中心、以及在中国天津拥有一座领先的装配和测试工厂,在中国的员工总数超过了6000人,其中包括1600多名工程师。累计在中国服务了超过6000多家客户、合作伙伴和生态合作体系。

而为了应对外部环境对中国市场所带来的诸多挑战,以及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的需求,恩智浦今年也全面升级了其“中国战略”:即“在中国为中国,在中国为全球”。

1、成立“中国事业部”

今年1月1日,恩智浦还正式成立了“中国事业部”,旨在定义、执行和最大化恩智浦最新提出的 “在中国为中国 ”和 “在中国为全球 ”战略。

据介绍,“中国事业部”不仅是一个销售实体,同时还整合了研发、运营、质量、技术支持,这让恩智浦的团队能够立足中国市场,将其全球资源和创新领导力与 “中国速度 ”结合起来,加快创新周期、推动成本优化和提升工程效率,从而为中国客户提供真正符合需求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最终全球客户也能够从中受益。

“中国事业部”的成立将赋予恩智浦中国团队更高的自主权,使他们能更好地立足本地市场,基于客户需求快速响应,高效决策,提供定制化、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李晓鹤解释道:“这样的一个体系首先实现的是‘在中国、为中国’——我们为中国客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更快速的创新周期、更好的产品优化以及更好的研发效率。同时,‘在中国、为全球’——因为在汽车工业领域,中国市场现在引领着全球的发展趋势,并代表了全球最强的竞争力,我们立志在中国打造强有力的产品和服务体系,以保障我们的全球竞争力。”

2、全球创新技术+中国本土研发

在恩智浦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兼模拟与汽车嵌入式系统业务总经理Jens Hinrichsen看来,中国汽车市场拥有着创新迅速、开发周期快、激进的上市速度,追求成本效益等诸多特点,但也面临着人工智能集成、安全与保障要求提高、可扩展性等方面的挑战。

对此,恩智浦希望通过其在CoreRide平台、人工智能、雷达、UWB和先进的BMS等领域的创新技术及解决方案,破解中国汽车市场所面临的挑战。

Jens Hinrichsen在本次活动上也介绍恩智浦的一系列创新的技术,包括:

S32R47 雷达处理器:3倍天线处理,可实现 L4 自主性;可扩展的硅设计如 Ranger 5 UWB,适用于多种用例;边缘人工智能eIQ® 工具包: 针对边缘优化人工智能模型;S32 计算:用于实时处理的高能效 NPU;CoreRide平台:用于 ECU 整合、重复使用和降低成本的预集成 EE 架构,可助力实现软件定义汽车;全新18通道锂电池电芯控制器BMx7318/7518系列IC产品,专为电动汽车高压电池管理系统(HVBMS)、工业储能系统(ESS)及48V电池管理系统设计;TTTech Auto MotionWise:实现软件可扩展性的安全关键中间件。

据李晓鹤介绍,依托于恩智浦全球众多创新的技术及解决方案,以及在中国的6个大型研发中心、6个实验室和1500位工程师,恩智浦中国本地研发团队已经为中国市场定义、设计和开发了超过200款产品。

比如,恩智浦全新18通道锂电池电芯控制器BMx7318/7518系列IC产品就是恩智浦团队基于中国客户需求,以中国速度高效响应,并在中国完成定义、设计和开发的,其出色的综合表现也获得了全球客户的青睐。此外,据芯智讯了解,恩智浦工业及物联网边缘业务部门很多产品,也是在中国定义、设计和开发的。

此外,恩智浦还在中国建立了电气化客户赋能中心(ECEC),不仅帮助恩智浦自身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还赋能于恩智浦的客户,帮助他们在建立新生产线时提高生产线样品的质量。

3、打造中国供应链

近年来,随着地缘政治持续动荡、中美贸易战的持续升级,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对于半导体的自主可控越来越重视,纷纷推动半导体供应链的本土化。在此背景之下,包括恩智浦、英飞凌、意法半导体在内的汽车芯片大厂为了提升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汽车芯片市场的竞争力,也纷纷加码中国制造,强化在中国本土的制造供应链。

2024年11月,汽车芯片大厂意法半导体首席执行官Jean-Marc Chery就宣布,将与中国第二大晶圆代工厂华虹集团合作,计划将其40nm MCU交由华虹集团代工,目标是在2025年底在中国本土生产40nm MCU,其认为在中国进行本地制造对其竞争地位至关重要。在此之前的2023年6月,意法半导体还与中国芯片制造商三安光电全资子公司签署协议,计划投资32亿美元在重庆共同建立一个新的8英寸碳化硅器件合资制造工厂。

2024年12月,英飞凌CEO Jochen Hanebeck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透露,英飞凌正在将部分产品的生产本土化,包括将部分产品交由中国的晶圆代工厂代工,以解决中国客户在供应安全方面的担忧。虽然,英飞凌早在1996年就在中国无锡设立了制造基地,但主要是从事后道封装制造。

同样在2024年12月,恩智浦执行副总裁Andy Micallef在接受采访时也透露,恩智浦正在努力寻找一种方式来服务那些需要中国产能的客户,并表示“我们将建立一条中国供应链”。

在此次的“汽车领导力媒体开放日”活动上,李晓鹤也进一步指出:“恩智浦在中国已经有较强的合作伙伴提供他们量产的制程工艺来为我们提供晶圆代工服务,比如说台积电的16nm、28nm、180nm。同时我们和中芯国际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并期待日后这种合作能进一步加强。另外在天津我们有自己的封测工厂。除此以外,我们也在不断建立和扩大后端装配测试、封装测试等等和外围供应商的合作关系。本土化的供应链也使得恩智浦在中国市场能够做到快速响应服务,并保持成本竞争力。”

另据芯智讯了解,恩智浦正计划将一款电气化芯片转移到中国晶圆厂生产,由于该电气化芯片原本就是在恩智浦天津厂封测的,因此这也将成为恩智浦首款完全在中国生产的电气化芯片。

4、助力中国汽车厂商“出海”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地,在满足本土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在积极的开拓全球市场,并且也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641万辆,同比增长23%;中国汽车出口额达1174亿美元,在中国出口总额中占比由2023年的1.7%上升到了3.3%。

随着全球地缘政治的不断演进以及关税战的影响,欧美等全球主要汽车市场对于供应链本土化也越来越重视。而恩智浦在全球多个地区都拥有着相对完备的供应链体系,这也将能够助力中国汽车厂商的“出海”需求。

“我们注意到中国客户非常关注全球供应链,因为很多主机厂都有出海的使命,这种关注不仅仅体现在中国供应链,也在全球供应链上。在中国销售的车型需要在中国的供应链,同样在欧洲、美国销售的车型,也需要当地的供应链。作为一家具有超过60多年汽车经验的企业,我们能够帮助我们的客户在其销售地区建立更好的当地供应链。”李晓鹤说道。

5、携手合作伙伴,扩大中国生态系统

在恩智浦看来,要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除了提供领先的技术和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以及本地化的研发、设计和制造供应链之外,还

需要通过广泛合作来扩大恩智浦在中国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包括了半导体行业的上下游,包括了汽车行业伙伴(OEM、Tier 1),还有工业领域的ODM、模块制造伙伴、软件伙伴、服务供应商伙伴等等。

在此次的“汽车领导力媒体开放日”活动期间,恩智浦也宣布了与长安汽车、零跑汽车、吉利汽车、长城汽车等中国汽车厂商之间的最新合作。

其中,恩智浦与长安旗下的深蓝汽车续签了联合创新中心合作协议。深蓝汽车动力平台中心总经理杜长虹表示,双方此次的合作将围绕新能源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整车动力控制、无线通信等关键领域,深化产品设计与前沿应用研发合作,推动智能电动汽车技术加速发展。

据零跑科技高级副总裁、执行董事周洪涛介绍,零跑全新的LEAP 3.5中央集成电子电气架构中采用恩智浦S32K388,助力其实现中央域控集成进一步升级。同时,随着基于该架构的零跑B系列首款全球化车型 B10的发布,也实现了恩智浦S32K388的全球量产首发。

恩智浦还与吉利汽车研究院宣布成立联合创新实验室,双方在汽车雷达系统、车内通信与连接技术、电子电气架构、AI 应用场景等不同方面开展合作,助力吉利加速智能化技术的研发、验证与产业化落地,打造芯片新技术快速高效的产业化孵化管道。

恩智浦与长城汽车则宣布将围绕ADAS、电气化、车载网络等领域建立联合创新实验室,并聚焦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的共同研发和定义。恩智浦将通过智能预驱芯片助力长城在全新xEV 平台中实现BMS和动力域控的融合架构,更好地实现整车的能量管理和动力控制,提供系统的整体性能和智能化水平。

此外,恩智浦还将依托新能源客户赋能中心(ECEC)向长城提供多方面的技术支持。通过利用行业中最先进的方法,降低风险,加快上市时间,并防止设计改动造成的高昂成本。

李晓鹤指出:“通过与中国本土合作伙伴的深度合作,恩智浦一些全球最新产品,最近几年都是在中国市场最先进入量产的。这也不仅助力了我们中国客户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也可助力它们在全球市场获得成功。”

小结:

综上所述,恩智浦“在中国为中国,在中国为全球”的战略升级,远非简单的市场适应,而是一场深度的本土化革命与价值重构。

恩智浦敏锐地捕捉到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竞技场,更是定义未来汽车电子技术的创新熔炉。通过赋予中国团队高度自主权、构建本土化研发与制造闭环、并深度绑定本土生态伙伴,恩智浦正致力于将中国市场的“速度”与“需求”转化为其全球竞争力的核心引擎。这不仅关乎恩智浦在中国这个“必争之地”的成败,更可能为跨国科技巨头在复杂地缘环境下如何深耕中国市场、实现共生共赢树立新的范式。

此外,恩智浦的中国战略,也清晰地勾勒出一条“双向赋能”的路径。一方面,通过本土化研发、供应链和快速响应机制,深度服务中国客户,满足其独特且严苛的需求;另一方面,将在中国汽车市场淬炼出的创新成果以及构建的“本地化研发和制造”能力,反哺全球市场,支持中国车企出海并提升自身全球竞争力。

这也反映了中国在汽车产业当中的角色早已从单纯的“消费市场”与“组装地”转型成为“创新策源地”与“全球汽车供应链关键节点”。恩智浦的实践也表明,在智能电动汽车时代,深耕中国已不仅是获取增长,更是参与定义全球技术标准与产业格局的必然选择。

除了汽车市场之外,中国目前在人形机器人、AI+应用、低空经济、可再生能源、量子计算等领域也拥有着强大的技术创新优势和市场优势。这对于恩智浦等长期深耕中国市场的国际芯片巨头来说,也同样是巨大的机遇。

“我希望能够和中国客户在现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机遇和重要的变革期间能够共同成长。利用全球的资源池和中国的敏捷度,以中国的速度驱动全球创新,最终达到‘在中国为中国’,并在此之上实现‘在中国为全球’”。李晓鹤最后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