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扬眉吐气! 71岁陈佩斯归来仍是王者, 票房逆袭就是最好的证明

  • 2025-07-25 20:20:07
  • 717

好戏不怕晚,说的就是像电影《戏台》这样的影片。前几天的点映,让多少人现场流泪,正如朱时茂的那句“很长时间没有这么好看的戏了”,他第一次为陈佩斯流泪,担心他会赔钱。

然而,点映之后却被告知要延后上映,一时间引起网络舆论。但是却也让人看到了71岁的陈佩斯满满的诚意。

曾经排片只有5%,票房预售仅14.3万,被嘲“午夜场都嫌浪费电”,这部“不玩梗、没流量”的作品,点映却硬生生刷到口碑票房双爆,成为业内黑马。71岁归来的陈佩斯仍是王者,让多少投资方为之脸红。

被“嫌弃”的坚持,票房逆袭

谁能想到,这部如今点映票房已经超过6000万、评分高达9.6的电影,最初竟然险些胎死腹中?

2015年,《戏台》刚进入筹备期,陈佩斯就频频碰壁。剧本太“素”、演员太老、话题度几乎为零。“没人愿意投资,谁要看个老头演京剧?”

投资方三次反悔撤资,最后一次时间甚至卡在开拍前两个星期,撤了整整6000万。

那时候,剧组账户里只剩不到百万现金。继续拍,资金缺口大到看不见尽头;不拍,十年沉淀心血毁于一旦。

“戏比天大”,这是陈佩斯一直坚守的四个字。70岁的他干了个破釜沉舟的事儿,把自己家在北京昌平的别墅抵押了出去,全家人倾尽1.02亿积蓄填坑。

这年头谁会为戏赔上身家?但陈佩斯认死理,“我这辈子就想演好一场戏”。

为了追求真实性,电影服化道上的每一处细节都要拉满。

神仙戏服,找的是苏州百年老绣匠纯手工制作,光是一件大褂就耗时三个月;民国小道具完全复刻1925年的广和戏楼,就连300名群演手里的戏单都参考了历史资料去设计。

拍“水车”戏,陈佩斯爬上10米高的水车淋雨,反复NG了20多条,直到满意为止。拍雨戏也一样,“雨滴不对”,重拍。浑身上下湿透,头发贴脸上像刚捞起来的耗子,他眉头都没皱一下。

这不光是“戏比天大”,简直是戏命压天命。

再有演员也很敬业,黄渤因为一个从高空向下的动作,腰伤也犯了;而余少群因为被“勒头”的戏份,弄到缺氧,现场还直接放着氧气瓶。这种匠人精神,让多少人佩服。

别人拍电影想着票房回本,而陈佩斯从一开始,就没这么想过。他只想让观众知道,什么才是“认真的喜剧”,什么是“认真的人”。

资本轻视与嘲讽,观众改写结局

拍完《戏台》,陈佩斯并没有松口气,更大的危机在等着他,那就是何时能上映。

原本定档7月17号,可好日子都看上了,前后挤着十几部电影。哪有《戏台》的排片空间?15%初始排片率,硬生生被压到5%,基本沦为了影院的“半夜鼓了漏气的胎”。

有影院经理直言不讳的说道,“放午夜都浪费电。”硬生生的被挤到了7月25日。

对于票房预售只有14.3万的冷惨成绩,嘲讽声也将陈佩斯推上舆论高台。“去做直播多好,你这个老头偏要搞‘不赚钱的东西’。”

陈佩斯气到没劲,也无话可说。

可等点映片场真正打开,影院的掌声“炸”成片,有故事的老演员,总还是穿透了“流量剧场”。

南京影院IMAX厅点映第一场,楼下站满了反复退票改看《戏台》的观众。3天,票房突破4836万,全网排名飙到前五。这是一场“长辈杀”式的气质反扑。

更别提最终排片曲线一路逆袭到20%的那次神操作,资深评论员都乐了:“足够资本学10年。”

从“午夜嫌费电”的边角料,到点映票房破记录的黑马,《戏台》用实力证明了,哪怕观众爱笑,也绝不能只靠笑话喂饭吃。

老戏登台,那些年磨炼出来的敬畏

陈佩斯不是第一次打脸资本,但这一次他可能“打得最狠”。

他和春晚的关系在1998年戛然而止,是人尽皆知的“故事悬案”,背后却藏着他对“尊严”的倔强。

一次春晚直播排序里,制作组为了填补别的热门节目“天量时间”,要求截断他得力小品一半戏份。反抗未果,同年退出,至今未归。

他说,“这点气节是做演员唯一的底线”。

离开主流舞台的陈佩斯,干果园卖苹果,转手做话剧。2001年,他为“夸张”买单,赔光家产。买不起戏服道具,就从地里翻苹果充道具。但哪怕是“烂苹果”,他都死压预算,没让资本承担。

显然他对“艺术和资本谁帮谁”的答案,从来不踌躇。如今的《戏台》,是他从话剧舞台一路带上电影院的高光二次起跳,将观众重新带到那个痛并感动的戏外难关。

我们都知道,任何与主旋律无关的演员野,但陈佩斯有敏锐直觉。走进《戏台》的是怀念,但真的撑起来的是匠人心。

他让人联想到一个骨架硬的社会规则,逆袭只属于埋头做梦的工种,那些喊口号的戏总归比不过默默把头撞进木桩的演。

资本与观众之间,“陈佩斯式隔空信任”的永恒难题

《戏台》的票房打脸背后,更深刻的是一次娱乐圈里程碑事件,资本,主流文化,以及观众之间呼吸循环的逆方向重生。

当下影视工业链里的最大隐忧,一直是如何利用年轻人为开发票房工具。资本讨好流量,流量绑定短线快销剧,从不考虑再造老戏纽扣效应怎么“充值”。

比起全网皆知的票点和流行趋势,90后到00后享有“别闹”的娱乐甜味红利。然而陈佩斯的逆袭却证实,愤怒过的老艺术家总能对人性感兴趣。也就是说不用流量绑票房,你描“情绪”就够。

戏比天大,对观众抱歉,资本服软的三击破,皆跌破历史记录。换句话说《戏台》走到了某种市场气息尽头,只要资本已经懒得期待,就是它逆袭发财史最早的征兆。

但我们可以期待更极致大高潮,陈佩斯以后能不能席卷回IP高地?

结语

如今票房逆袭,陈佩斯用自己的四十年解释了“一个演员最原始的野心”。把观众放在第一位的人,不会输。那么你会去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