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家 AI 浏览器公司, 卖了 43 亿!

  • 2025-09-06 21:47:29
  • 768

Chrome依然稳如老狗。

作者|芯芯

编辑|靖宇

当人们还在好奇,AI浏览器,是否会取代Chrome,成为互联网新入口的时候。全球第一家卖身的AI浏览器团队,出现了。

9月4日,开发了Arc与新一代AI浏览器Dia的初创公司TheBrowserCompany,被软件公司Atlassian宣布以6.1亿美元全现金收购。

收购的时间点很巧,就在同一周,谷歌Chrome在美国反垄断案中获准「留在谷歌」,摆脱了被强制拆分的风险。

一边是巨头守住自家浏览器基本盘,一边是试图重塑浏览器的初创公司被收购。下一代浏览器的塑造权,究竟能落在谁手里?

在AI入口之争日益激烈的当下,Dia又为何选择此时「卖身」?

01

从Arc到Dia

TheBrowserCompany是一家2019年在纽约成立的初创公司,目标很直白:重塑上网体验。他们最早因Arc出圈,靠这个大胆重塑浏览器界面的产品吸引了一批用户。

当时Arc以开源Chromium为底,推出侧栏与「Spaces」的工作流组织方式,内置笔记与白板,并在2023年引入OpenAI和Anthropic的AI能力,一度被一些人追捧为「全新上网方式」「Chrome的真正替代」。

然而,团队很快发现,Arc的学习曲线过陡,始终没能进入主流。

2024年,该公司「砍掉」Arc的迭代,转向从零打造一款AI原生浏览器Dia。他们判断,在未来5年,AI主导的人机界面可能会直接「取代传统浏览器」:

Arc是过渡,代表AI的Dia才是未来。

今年6月,。与其说它是浏览器,不如说是一个对话式的工作代理,你可以让它跨标签搬运数据、总结文档、生成草稿。浏览不再只是「展示页面」,而是「调用工具完成任务」。

8月,DiaPro商业化上线,订阅价20美元/月。

此次收购TheBrowserCompany的是一家叫Atlassian的软件公司,旗下知名产品包括用于项目管理的Jira、知识协作的Confluence、代码托管的Bitbucket、任务管理的Trello等等。收购后,他们将成为Dia的母公司,Dia仍将独立运营。

据收购方Atlassian的CEO称,传统的浏览器对办公场景几乎无能为力,它们只是被动的「任务集合窗口」。Atlassian想要把Dia打造成「AI时代知识型工作浏览器」,深度理解Jira、Figma、Confluence等SaaS应用里的任务关系,让浏览器主动成为助手。

这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

Atlassian一直做的是团队生产力工具,本就服务全球数以十万计的企业团队,Jira、Confluence、Trello构成的协作矩阵与Dia的「跨应用代理」天然同频,当浏览器被重塑为「工作操作系统」,Dia就能成为跨SaaS的总控台。

设想一下:你在更新Jira任务时,Dia自动调出Confluence的会议纪要;你准备开会时,它提示相关设计文件和过往讨论。这种上下文感知和自动衔接,的确可以为他们所用。

02

浏览器的生意

对Atlassian是有好处,但Arc和Dia背后的公司为什么要同意卖身?

Dia背后的浏览器初创公司最近一次融资还是在去年,当时估值5.5亿美元,融资金额为5000万美元,多轮融资累计有1.28亿美元,投资者包括LinkedIn的JeffWeiner、Medium的EvWilliams、Figma的DylanField、Notion的AkshayKothari以及GitHub的JasonWarner等人。

但公司运营的困难在2024年已经显现。当时尽管有融资,但他们居然推出了一个名为「我们可能撑不下去了」的网站,在上面提及创收计划、行业竞争以及对其产品策略的批评等问题。

6.1亿美元的收购价,与该公司去年5.5亿的融资估值几乎持平,没有非常多的溢价。但在TheBrowserCompany首席执行官JoshMiller的说辞里,他似乎认为被Atlassian收购并非「卖身」,而是换来全球化的分发渠道与资源,确保Dia不至于在巨头夹击下边缘化。

「我们将保持独立。」

针对被收购一事,JoshMiller如此称,「这项工作仍在继续,因为当我路过办公室附近的咖啡店时,还没有人使用Dia。我们的「互联网计算机」愿景尚未实现。Dia还没有改变你周二早上的工作方式。这笔交易是为了给我们提供资源、分销渠道和盈利能力,以实现这一目标。」

「Dia不会离开。我们会长期在这里,团队依旧,只是多了一位新伙伴来帮助我们更进一步。这个周末我们会喘口气,然后回去工作。下个月会有重大发布。」JoshMiller写道。

Dia浏览器的一些团队成员,也把被收购看成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

不管说辞如何,Dia幕后团队对市场竞争的担忧和紧迫感,不算空穴来风。很多势力都想成为AI浏览器的赢家,小团队可能也没时间慢慢扩张。

Google正在为Chrome加速注入AI,OpenAI传闻即将推出自家浏览器,微软Edge已经把Copilot编织进Windows与M365,Perplexity、Brave、Mozilla等公司也在加码。「AI+浏览器」动作此起彼伏,入口之争重新回到浏览器。

与此同时,监管的风向不可忽视,Dia的公司被收购的时间,正值谷歌Chrome浏览器反垄断案的转折点。

一年前,美国司法部提交了一份长长的愿望清单,希望打破谷歌对在线搜索市场的垄断,其最引人注目的提议包括要求谷歌出售其Chrome浏览器。但最近,华盛顿特区地方法院法官裁定:

谷歌无需出售Chrome。

一些竞争对手对裁定感到不满。比如,旗下有浏览器产品的DuckDuckGo,这家公司CEO曾以搜索竞争对手的身份代表政府出庭作证,并在一份声明中称「谷歌仍将被允许继续利用其垄断地位来压制竞争对手,包括在人工智能搜索领域。结果是消费者将继续蒙受损失……我们认为国会现在应该介入,迅速迫使谷歌做它最害怕的事情: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竞争。」

虽然华盛顿地方法院允许谷歌保留Chrome,但法院确实命令谷歌与竞争对手分享一些有价值的搜索信息,以帮助其提升竞争力,并禁止这家搜索巨头以可能切断竞争对手分销的方式与其搜索或人工智能助手产品达成独家分销协议。

简而言之,就是谷歌虽然保住了Chrome,但来自监管的约束趋严,做什么都得小心翼翼。对新入局者来说,巨头的默认壁垒虽未打破,但因为反垄断问题,进入的缝隙在扩大。

针对TheBrowserCompany被收购一事,Dia浏览器的一名产品设计师还在社交平台上放言,「(被收购)这一动作,使我们有能力真正挑战市场上最大的浏览器。」

03

新入口之争

从当下浏览器市场来看,Chrome仍是绝对主角。在引入AI时,科技巨头们之前的主要做法是把现有秩序做得更顺滑,总体还是让用户留在舒适区,像在给原来的浏览器「加点AI」,而非重构浏览器本身。

比如,谷歌的做法是在原有搜索里嵌入AI概览与对话式追问,逐步扩展到小范围内的页面代操,嵌入Gemini,尽量让用户不必离开谷歌的产品栈。,并把能力向Windows延伸。

新玩家没有庞大的产品生态历史负担,大多是简单直接的「把事交给代理去办」,浏览器本身就是智能代理。例如,Dia看起来像Chrome,但你可以直接和页面、文档、表格对话,它会在标签与应用之间搬运数据、触发动作。

,让它会点、会填、会提交,与Dia的感觉非常像;Opera用Neon把常规网页交互任务交给本地AI代理执行,复杂创作交给云端多代理持续运行,哪怕你关了浏览器项目也在继续;Brave的特点是强调隐私与本地,满足「要AI但不要被跟踪」用户。

但值得注意的是,像谷歌这样的巨头,已经计划在Chrome里引入市面上的类似功能,比如允许用户直接在地址栏与AI助手对话,询问网页内容信息等。在谷歌官网的产品页面里,部分功能已经标明了「即将推出」的信息。

被拥有强大实力的巨头追赶复制,也是初创公司难以避免的事情。

到2025年中,市场表面上并无剧烈波动。Chrome仍握大头,Safari借移动端守住地位,Edge在桌面抬头,Brave与Opera维持小而美,Perplexity用力推广Comet,Arc/Dia的用户基数还不算大。但决定一些用户装哪个浏览器的动机,已经开始包含「AI到底好不好用」这一点。

Dia背后的TheBrowserCompany在几乎还没有显著营收的情况下,能拿下6.1亿美元现金,Perplexity的估值能冲上百亿美元,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市场对搜索替代、AI浏览器的重视。

等尘埃再落一点,几乎所有浏览器预计都会「有AI」,从「看网页」到「办事情」,演进的方向很明显。问题在于谁能拿走这个入口。

十几年前,Chrome重塑了上网体验;未来,AI浏览器或许会重塑我们的工作方式。

在那个未来真正到来之前,浏览器入口,仍是兵家必争之地。

极客一问

下一个帮你冲浪的工具,会是什么样的?

前Flyme负责人杨颜与魅族反目放话:让魅族22一台都卖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