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车市场变天了, 奔驰渠道收缩, 大部分渠道转投问界

  • 2025-08-03 22:59:25
  • 556

在中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浪潮的剧烈冲击下,传统的全球汽车巨头在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战略迷茫期。当北京鹏龙瑞星等头部经销商集体终止奔驰品牌授权,转而拥抱问界品牌的消息传来,这场看似突发的渠道变革实则是产业格局深度调整的必然结果。这场变革不仅折射出豪华车市场正在经历的结构性震荡,更揭示出传统全球汽车产业向智能电动时代的转型被中国自主品牌打的阵脚大乱。

豪华车市场的结构性震荡

作为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中国消费者对奔驰品牌的青睐曾创造出年销77万辆的巅峰纪录。但2024年68.36万辆的交付数据,同比7.3%的跌幅,标志着这个百年品牌在中国市场首次遭遇实质性逆转。这种下滑绝非偶然:在30万级市场,问界M7凭借精准的国民SUV定位和智能化体验,持续蚕食奔驰C级、GLC的固有份额;问界M9更以50万级价位实现月销破万,直接冲击奔驰GLE的定价体系。当国产新能源车型在续航达成率、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等核心维度建立代际优势,传统豪华品牌的技术溢价正在被快速消解。

奔驰新能源战略的滞后性愈发凸显。EQ系列油改电平台的技术短板,即使与问界M5对比依然没有优势,问界M5搭载的华为DriveONE电驱系统形成鲜明对比。在充电基础设施尚不完备的当下,问界车型通过增程技术实现的1200km+综合续航,恰好击中高端用户对里程焦虑的核心痛点。这种技术路线选择的差异,最终转化为市场表现的巨大鸿沟。

经销商网络的生存突围

传统4S店模式正面临系统性危机。北京某奔驰经销商披露的数据极具警示意义:单车销售亏损达2万元,库存周转天数突破60天警戒线。在价格战持续升级的背景下,奔驰经销商不得不面对"卖得越多、亏得越惨"的恶性循环。这种困境在豪华品牌中并非孤例,宝马、奥迪的经销商网络同样承受着巨大压力。

问界品牌展现出的渠道吸引力值得深思。其采用的“直营+授权”模式,通过华为终端门店实现精准导流,经销商无需承担库存压力即可获得稳定收益。中升集团转型案例更具说服力:首周即收获数十订单,这种转化效率远超传统燃油车时代。当智能电动车的售后价值链向软件服务延伸,传统经销商赖以生存的维修保养收入占比持续下降,渠道变革成为必然选择。

用户权益保障的隐性裂痕

渠道震荡引发的购买传统豪华油车的用户权益保障问题不容忽视。虽然原厂保养套餐通过集团内部流转尚可延续,但经销商自营的增值服务包却面临兑付风险。这种权益保障的碎片化,暴露出传统授权模式在渠道变革中的制度性缺陷。更值得警惕的是,当用户数据资产随着渠道迁移,如何确保服务连续性和数据安全性,尚未建立行业性的解决方案。

在智能电动车时代,用户关系正在发生本质变化。问界车主通过华为账号体系实现的服务贯通,与传统车企依托经销商网络的松散连接形成代际差异。这种用户运营能力的差距,将直接影响品牌忠诚度的构建。奔驰若要重建用户信任,亟需在数字化服务领域实现突破性创新。

汽车产业重构的未来图景

这场渠道变革实质上是汽车产业价值链的重构。当问界门店转型首周即斩获订单,折射出消费者对智能电动产品的真实需求。传统豪华品牌若要守住市场地位,必须在三电技术、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领域建立真正领先优势,而非停留在品牌溢价的舒适区。

渠道网络的进化方向已然清晰:从单纯的交易场所转型为体验中心,从库存载体升级为数据接口。奔驰中国正在试水的"零售网络升级计划",通过精简经销商层级、强化城市展厅功能,正是对这一趋势的回应。而问界与华为的深度绑定,则为行业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当科技企业深度介入汽车流通环节,或将催生全新的产业生态。

站在汽车产业百年变局的历史时刻,奔驰的渠道收缩不仅是商业策略的调整,更是传统汽车巨头向智能电动时代转型的缩影。这场变革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谁能更快完成从机械制造商到移动出行服务商的认知跃迁,谁就能在未来的产业格局中占据先机。对于消费者而言,渠道变革带来的不仅是服务方式的改变,更是整个汽车消费价值观的重塑。这场静悄悄的革命,终将深刻改变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