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研”值(6) | 海归博士归国创业,让“中国智造”光谱仪走向世界

  • 2025-07-10 00:36:32
  • 698

编者按:2023年6月,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岳麓峰会提出“把长沙打造成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两载奋进,长沙以创新为核,加速锻造闪耀世界的“研”值新名片。从实验室“从0到1”的突破,到产业链“从1到N”的裂变,这里正以“惟楚有材”的底气,书写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答卷。即日起,红网长沙站推出《长沙“研”值》系列特别报道,深度回望长沙创新足迹,见证一座中部城市的全球科创雄心。

刘鸿飞和公司研发人员就仪器研发细节进行交流。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周昂长沙报道

就像每个人都拥有独一无二的指纹,世界万物也有自己独特的光谱特征。

文物修复师需要判断修复文物所用的颜料,市民想要区分肉眼看不出区别的不同类型奶粉,环境保护人员在进行水质检测时需要分析叶绿素、浑浊物、氮磷含量等指标……这些都能通过光谱仪一扫便知,光谱仪就是物质的“指纹识别器”,能精准鉴别物质成分。

在长沙天心经开区,藏着一家极为低调却早已跻身国内光谱仪器生产头部阵营的企业——奥谱天成(湖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奥谱天成”)。

它在以欧美企业占主导的拉曼光谱仪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市场份额约为10%,在俄罗斯市场的占有率更是高达50%,其产品销往俄罗斯、美国、中东、欧洲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故事要从创始人刘鸿飞说起。这位衡南县走出的“学霸”,先后在厦门大学、中科院上海技物所攻读学位,又在厦门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2011年,他远赴美国,担任一家高端仪器公司的运营总经理。

在美国的日子里,刘鸿飞亲眼目睹了中国科研界的困境:欧美企业垄断高端光谱仪器市场,一台设备对华售价是本土的几十倍,维修费更是高达成本的一半。“国内科研经费大量消耗在进口设备上,很多实验室宁愿买二手仪器也不愿维修。”这种被现实刺痛的滋味让他如鲠在喉。

转机出现在2015年。恩师专程赴美与他长谈,鼓励他回国创业。“既然美国人能做到,中国人为什么不行?”怀着这份信念,刘鸿飞放弃了优渥待遇,带着团队回到厦门,创立了奥谱天成。

创业之初,刘鸿飞便定下目标:要做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谱仪。光谱技术集光机电、算法、材料等学科于一体,门槛极高。欧美巨头深耕百年,中国企业如何突围?奥谱天成的答案是——每年砸入30%营收用于研发,65%的员工专注创新。

在厦门,团队攻克了深紫外拉曼光谱技术,研制出全球首创的Mapping小型拉曼光谱成像仪;266nm深紫外拉曼光谱仪和1064nm近红外拉曼光谱仪更是填补国内空白。

这些“硬核”产品很快打开市场:在俄罗斯,奥谱天成成为当地光学仪器第一品牌;在中东跻身高端仪器前三甲;在欧美市场,成为成长最快的中国品牌之一。

奥谱天成研发的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成像仪。

2022年,事业如日中天的刘鸿飞做了一个决定:将企业第二总部落户长沙天心经开区。“我是湖南人,家乡的人才优势、营商环境已不输沿海。”他说服团队,“我们要把研发中心建在成本更低、人才更密集的地方。”

回乡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初到长沙时,团队仅几名骨干,招聘专业人才成当务之急。天心经开区伸出援手:将办公地点设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组织专场招聘会,提供人才公寓。短短半年,一支40多人的精锐团队组建完成,如今湖南公司已拥有近90名员工,研发占比高达70%,落地两年斩获15项专利,成为集团研发的中坚力量。

“长沙的干部像‘娘家人一样贴心’。”刘鸿飞感慨。园区领导主动为他牵线客户,对接供应链资源;当他为员工通勤犯愁时,地铁口的办公选址早已安排妥当。这种“超前服务”让他决心扎根。

“我每年要搭乘150多趟飞机,现在有一半时间是往家乡飞了。”刘鸿飞坦言,长沙作为奥谱天成第二总部基地,未来,公司准备用三年时间,把团队发展成一个500人左右的团队,其中研发人数达300人左右。

目前,中国光谱仪器市场规模呈逐年增长态势,预计2025年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元。依托良好的市场前景,奥普天成近3年营收增长率接近200%,今年有望达到3亿元,远高于行业增长速度。但刘鸿飞的野心不止于此——他计划用五年时间将湖南公司产值做到10亿元,更要在长沙建设高端仪器产业园,吸引100家上下游企业集聚。

夜幕降临,湘江畔的灯光倒映在水面上,宛如一条流动的光谱。从衡南少年到国际市场的“追光者”,刘鸿飞的故事,恰似那台台光谱仪——在破解物质密码的同时,也在书写着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密码。